用心呵护“花朵” 用爱守护未来

时间: 2025-02-26 21:39:21 |   作者: 江南APP体育官方网站-塑钢门

  

用心呵护“花朵” 用爱守护未来

  深圳交警持续推进“护安全、赠头盔”主题宣教活动,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为广大学生送上一份安全保障。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通讯员 惠兰 摄

  今年1月1日,《广东省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正式实施。《标准》首次提出民办培训机构聘任专职教学、教研人员,应当在合同中对师德等事项作出约定,不得有酗酒、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等行为。

  广东扎实推进实施教育安全守护工程,织密筑牢校内校外安全防线,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保护屏障,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孩子在学校吃得干不干净、安不安全?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高度关切的话题。

  多年来,云浮云安区鲲鹏二小校长梁星梅都坚持一个习惯:无论多忙,只要在学校,每天中午都会去食堂跟学生们一起用餐,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是对食堂食品安全的督促。

  对于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广东从始至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明确了校园食堂公益性原则,强调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列入考核评价指标和学校督导评价体系。

  早在2020年,广东省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部门监督管理责任。

  广东推进完善校园安全工作和督导机制,严格开学前的安全检查,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致力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每年下半年,广东省各高校组织全校新生及新入职实验室人员开展年度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考核工作,考试不通过的,不允许进入实验室。

  广东不仅要求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还定期开展广东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交流活动,让高校相互“取经”,筑牢校际实验室的安全线。

  广东公安机关对校园周边区域治安情况复杂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在上学、放学时段校园门口五十米内安排警力重点守护。

  在每学期开学前,广东民警会走进校园,给“休息”了一段时间的校车做“体验”,给校车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及时消除校车安全风险隐患,确保开学季校车“健康”上路。

  广东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表示,广东明白准确地提出建立学生保险机制,要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购买校方责任险,这一做法省去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新学期伊始,广东的“法治副校长”陆续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带来“开学法治第一课”,帮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一方面,如果学校发现学生在校园及周边安全区域内有携带管制器具、打架斗殴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帮助受伤害者,通知学生监护人或者其他近亲属,及时调查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学校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另一方面,教职工不当行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不久前,广州明确学校应设置欺凌举报箱,正式对校园欺凌发起新一轮治理。一旦接到学生欺凌举报,应当立即开展调查。发现学生欺凌或者涉嫌其他侵害未成年学生的犯罪,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和中小学校主管部门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处置。

  “治理校园欺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首先要做好前端预防工作,明确校园欺凌不被允许。其次,要分清欺凌和打闹、玩笑的边界。”有专业的人建议,要强化细化监测发现机制,鼓励被欺凌学生讲出来,鼓励同学勇于举报、反映情况。当学校接收到信息后,就启动调查机制,及时安抚被欺凌者,也要对欺凌者进行一定训诫。

  为照亮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秘的角落”,广东大胆出招,形成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心理危机筛查、预防与干预体系。

  2024年11月1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提出了每班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为每位中小学生单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预防、发现、诊治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促进健康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等均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指出,临床上干预青少年心理障碍时,往往需要家长的参与,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来不只是依靠学校和老师,家长的付出同样关键。

  去年,广东财经大学获教育部备案,新增交叉学科“国家安全研究硕士点”,成为全省首个设立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大力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高校。

  高校在国家安全教育中担负重要使命。每年4月,广东高校不仅开展“国家安全月”系列活动,还在大思政课中开展国家安全内容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广州大学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周雨介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不是一门隐性理论课程,而是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中的一门重要显性课程和实践课程。既避免讲大道理式的“硬融入”“表面化”现象,又为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注入强劲的实践动力。

  广东是改革开放热土,也是教育创新沃土。早在42年前,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并被全国妇联和教育部命名为“优秀家长学校”。自此家长学校这个新名词迅速走红全国。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加强系统谋划,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协同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广东构建了省、市、区、校四级与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双线并行的“四级双线”管理体系,形成政府高位统筹引领、部门紧密协作、学校具体主导实施、家长全面深度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努力配合的多元育人新生态。

  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以五育基因为关键锚点嵌入微课程教学体系,贯穿课内外、家校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深度激活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权和教育权,将评价结果和学生素养转化为浸润式环境实现再育人。育人品质、办学品质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9.5%以上。

  深圳市南山区家庭教育促进中心就集聚了一支“家教讲师团”,不仅有家庭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校级领导、一线教师,还有心理咨询师、专任医生、执业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家教讲师团分别围绕12个家庭教育主题成立指导小组,根据学校或社区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线年初,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名单,从区域、学校、年级、班级四个层面发掘可操作、可示范、可复制的有效模式。全省242个典型案例入选,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层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一张张“安全网”在校园内外越织越牢,给了学生足够的安全感,也让家长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全省开展法治安全教育61172次,组建由“保卫干部+保安员+志愿者”组成的校园最小应急单元4.1万余个

  ◎全省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专门学校)均配备了法治副校长,覆盖率达100%

  ◎“双减”以来,多部门出台政策20余项,开展近20轮专项行动,强化校园安全

  ◎组织责任督学完成41031所基础教育学校校园安全(含食品安全)等重点事项进校核查

  ◎修订《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查管理细则》,清理106套规划外的地方课程教材或专题教育读本

  近年来,广东扎实推进实施教育安全守护工程,为孩子提供安全且充满爱的成长环境。广东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安全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家庭和社会一起努力。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确保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郑子殷:广东依托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围绕校园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实验室安全、防学生溺水、防治学生欺凌、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创新推出具有广东特色的“健康副校长”“每天一节体育课”“法治副校长”等举措,有效遏制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实现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广东建立了五项工作机制:校园安全常态化监督检查协作机制、涉校涉生安全事件信息共享机制、师生日常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机制、突发事件公共协同处置机制以及校园安全问题联合推动解决机制,提升了全省校园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与应对能力。

  南方日报: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您怎么样看待广东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建设?

  郑子殷: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家校社“教联体”建设,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育人责任和协同机制,凝聚共识,不断的提高协同育人的实效,有力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破解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难点,广东率先构建起了省、市、区、校四级联动与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双线并行的“四级双线”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协同育人的科学决策和高效执行提供了保障,也为整合各方资源奠定了基础。

  广东进一步细化措施,重点推进五大举措:制定工作指引、深化课题研究、推广成功案例、打造特色育人项目和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协同育人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全面落地。

  通过政府统筹引领、部门密切协作、学校主导实施、家长深度参与、社会力量广泛支持,广东初步形成了多元协作的育人新格局,有效促进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创新范例和实践样板。

  郑子殷:能更加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将安全意识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比如,通过模拟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线上线下结合的安全知识培训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应对风险的技能,来提升面对复杂安全环境的自我保护能力。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需求,确保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广东需加强技术方法的应用,并优化家校社协同机制。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完善校园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使管理更加高效和智能化。例如,智能监控可实时分析校园安全风险隐患,利用数据模型预测潜在风险,提高安全事件的处置效率。

  同时,还需持续强化家校社协同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沟通、联合培训和共同制定安全防护方案,确保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一同营造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

返回